ALC Beijing 博客

ALC Beijing 博客

介绍 Apache 之道,推广开源项目,传播开源精神,让更多的本土开发者近距离了解 ASF 以及开源文化!

29 Oct 2020

我与开源的那些事儿

我与开源的那些事儿。

很幸运!!!是的,很幸运,除了幸运,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我和 开源 的缘分。感觉就好像在冥冥之中,肯定会走上这条道路一样。

缘起

2020注定是特别的一年,年初,谁也没想到,一场疫情把我们牢牢的困在家里,哪也去不了。。说实话,或多或少有点抱怨吧。但伴随而来的,是一场灾难。那个时候每天一早醒来,看见手机屏幕刷新的数据,冰冷的可怕,红线一直在升。。。当时就在想,为什么我不是学医的,待在家里什么都做不了,似乎捐钱变成了最可悲的方式。

偶然一次,在知乎上看见关于开发者抗疫的活动——“Wuhan2020”。学计算机专业的我,本身就对技术方面的文章也比较感兴趣,就随手点了进去。( 其实当时内心所想的是,可能有是一个营销号在做文章 )。在大致了解了Wuhan2020整个项目之后,便开始搜集更多的与之相关的信息。最后偶然在一个公众号中,看见了“黑客松活动”。就水群,进去了,,哈哈哈哈。但当时还是个技术小白,啥都不懂,可以理解成比会写“hello world“强那么一点点。在那之后,也找到了Wuhan2020的官方公众号。那时,想着尽自己的一份力,但是无论是对于开源文化上还是技术上都感到了很大的局限性,说俗点,大概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随后大约在四月份( 精确点是4月4号,因为那一天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 ),看见了Wuhan2020公众号招人,我想了想自己对于做图剪视频之类的,还算是比较擅长的,就去试试水。进入了设计组。这也算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开源吧。


幸运

说实话,除了幸运我不知道该怎么来形容这段经历。当时在设计组群里,几乎什么都没做,就发了一份作品+自我介绍,然后有一位华师大的学姐,就加我为好友,说是带我一起和一位大佬做Apache相关的推广。哈??Apache是什么??当时的我是一脸问号。。。。然后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跟着去了。。。( 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是有趣,如果我说我什么都不了解,甚至拒绝的话还会有现在的我么。。而且群里那么多人咋就单单选中了我呢,哈哈哈哈)然后和Apache的姜宁老师简单聊了一下,说到hugo啥的。我心里想hugo??雨果还搞开源??随后查了一下,是一款搭建静态博客的框架,这也是我正式使用github的起点吧,更新博客。学了点东西总要找点事情做的,要不然时间一长,不就那也记不住了,哈哈哈。

慢慢的跟着学姐运营ALC-Beijing和Wuhan2020的公众号,也一起了解到更多有关开源的文化。习惯也由之前的天天逛CSDN、知乎变成Github、掘金之类的。成功搭建博客,给我学习新的知识也树立了信心。似乎一切都好了起来,那个时候武汉已经宣布解封。

当时接触开源之前,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明明会的不少,懂得知识也挺多的,为什么就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呢??还是做不到出圈,每天混学分,做着毫无疑义的事情。但当皓月姐姐加我好友的那一刻开始,就感觉那份属于我的运气该来了,还撞的特别准。

随后也加入了开源社,慢慢认识了更多的小伙伴,一群人不认识也不了解,分布在各个地方,做着一件共同的事情,可能这就是我当时所理解的开源吧。


受阻

当时想着为一些顶级的开源项目做贡献,就开始学会主动去吸取知识,那种学习给我的感觉是由心而发的,主动的。如果问我那时为什么想参与开源,大概是开源本身就具有向善的属性,也认为那是一种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

当五月份学校宣布返校的时候,回头学校之后,就开始感觉自己有出圈的能力了,也有出圈的想法,可能是技术层面,学校没有需要学习的,也可能是真正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就逐渐向周围的同学唠叨着自己接触开源的事情,很多人的情况和我一样,一开始都是一脸懵圈,但遗憾的是懵圈之后,就什么都没了。这就好比一个主动跳入坑里的人,很难再拉下一个人主动入坑。其实准确点来说,都感觉开源离自身太远。从学生角度来思考,学好文化课,在课余时间参加活动、比赛之类的,赚学分,才是本职工作。至于开源,第一是不了解(不直接和自己的利益挂钩),第二是技术层面达不到。可以发现github上面的顶级项目几乎大多数都不适合学生来做,而且更多的是面向求职者或者说是已经工作了的,这样一来,即使有一腔热血,但是也被挡在门外。(回头想想自己,能想到把blog部署到github上,这样一来,几乎就和github捆绑在一起了,也就是这样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项目。)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就在思考如何才能让身边的人参与开源,其实参与开源也不一定是技术层面,是不是??

是的,参与开源的方式有很多,并非一定是要通过技术层面。想想当时的Wuhan2020项目,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程序员,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力,这是开源的力量。再想到之前在ALC-Beijing学习到的理念:community大于代码。加上之前给APISIX项目提交修改文档的pr,自己提交的第一份pr被合并的喜悦感是无可替代的。于是结合自己周围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事情,就一边学习一边探索。还好不算太差,前不久在学校的实验室里遇见了一位小伙伴,也成功拉入坑。用他的话说:“以后我是要开货车的,然后再搞搞开源多舒服啊!” 这样一想,是啊,国内真正能为开源项目提交代码的人确实有限,但是每个人都能了解到开源文化,开源协作是未来每个人都会接触到的,只不过这次疫情的爆发,把这个远程办公的缺口给暴露出来,而开源协作的方式不是刚好可以封上它吗??就像姜宁老师所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开源 ,应该是我们布道的目的吧!”

COSCon‘20

期盼已久的开源年会终于来了,尤其是今年年会的主题——“开源向善“ 。这可能也是我接触到开源的初衷。当时去之前,就在脑子里构想了很多有关开源的问题,在自身深入了解开源之后,总感觉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说大点可以是一种哲学,甚至是一种信仰。这是开源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

年会现场,也可谓是大型的网友见面会,虽然每个人都不一样,学着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年龄段,但是却都可以在彼此身上找到各自的影子,有时候有些事确实挺奇妙的。在第二天,无论是和庄表伟老师的聊天学习,还是和王伟老师的沟通交流,都刷新了我对于开源的认识,就好像是打破之前的定义,更深入的思考,对,这次是思考,不再是了解。如果说皓月姐姐是我接触开源的引路人,这大概就是遇见了自己的伯乐。

可能是因为王伟老师就是做开源教育的,和他交流能够更深入探讨或者说思考自己在布道开源时所遇见的问题,记得我当时提到作为大学生,但是不能被学生的身份所限制,应该想到“出圈”,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出圈,才能够从更高的维度来审视自身所处的状态和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从而才能走的更远。而王伟老师所说的作为学生不能被“分”给限制住,更多应该是培养自身的能力。这些思想上擦出的火花,都不约而同的交叉在一起了。由此可想,我们在布道开源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要有跳出圈内人的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下去。还记得,当时和王老师提到,从学生角度来说,参与开源的门槛是不是有点高,那么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做一个贴合学生的项目,尽量做到人人都可以参与的项目,这样一来,不就是可以让想参与开源的同学参加进来了嘛??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年会上又找到另外的一位小伙伴,愿意一起来尝试。通过这次年会,给我最大的感受,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交流,更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也可以说在这里的我们都是同一类人!!!

我想把这次参会体验比喻成读一本好书,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书中的一份子,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已经记不清书中的内容,但是对于精神上的沉淀是无法抹去的,是由内而外的提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很不舍,但是离别是必然的,愿下次再遇见,那个时候的自己更优秀。

Tags